首页 电竞赛事广告图片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电竞赛事广告图片 > 新闻动态 > 儒释道是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二元对立的超越

儒释道是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二元对立的超越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7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图片

原创/琴鹤堂国学

本体论(Ontology)和认识论(Epistemology)是哲学的两大核心领域,二者紧密关联又各有侧重。本体论追问“存在什么”(世界的本质与结构),认识论探讨“我们如何认识存在”(知识的来源与边界)。 中国哲学虽未直接使用这些术语,但其思想体系深刻体现了对“本体”与“认知”的探索。以下结合中国哲学流派进行具体分析:

一、本体论:中国哲学的“天道”与“本体”

本体论关注存在的终极本质、实在的构成。在中国哲学中,这体现为对 “道”“理”“气”“心” 等宇宙本原和终极实在的探讨。

1. 道家:以“道”为本体

本体论核心:“道”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法则(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)。它是无形无名的绝对实在(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”)。

例证:《道德经》中“道法自然”,强调道的超越性与内在性——既是万物根源,又内在于万物运行之中。

特点: 本体(道)不可言说(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),需通过直觉体悟而非逻辑推演把握。

2. 儒家:从“天命”到“天理”

先秦儒家: “天”作为最高本体(孔子“畏天命”、孟子“尽其心者知其性,知其性则知天”),人的本性(“性”)与天相通。

宋明理学(朱熹): 以“理”为本体,统摄万物(“理一分殊”)。万物皆由“理”(形而上)与“气”(形而下)构成,理是存在的终极根据。

例证: 朱熹说“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也只是理”,理是超越时空的永恒本体。

3. 佛家(中国化):以“心”为本体

华严宗: 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现象界相互融通,皆归于“真如”(绝对实在)。

禅宗: “即心即佛”(慧能),心性(佛性)是万法根源,本体即内在心性(“心生则种种法生”)。

二、认识论:中国哲学的“知行”与“体悟”

认识论追问知识的来源、限度及验证方式。中国哲学更强调实践性认知(“知行合一”)与直觉体悟(“格物致知”)。

1、儒家:道德认知与内省

知识来源: 通过“格物致知”(朱熹)或“致良知”(王阳明)获取知识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